全省推广!青岛4个项目入选山东省首批城市更新创新案例名单

来源:爱游戏app官方网站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8-05 12:14:14 | 返回

  近日,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《关于公布城市更新创新案例(第一批)及经验做法的通知》。近年来,各地积极地推进城市更新行动,积累了一批好经验好机制好案例。为发挥典型引领作用,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深入总结评析,遴选了25个城市更新创新案例,现印发给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、城市管理局,请各地认真学习借鉴。各地要加大城市更新路径模式、工程技术、运维管理等创新力度,加强有关成果概括提炼,不断推动城市更新行动高质量发展。

  据悉,青岛市有4个项目入选山东省首批城市更新创新案例名单,其中,设计引领类1个项目入选,为走进里院坐地铁 感受岛城“老”风貌-青岛市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结合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更新项目;工程创新类3个项目入选,分别为:

  打造数字应用智脑 提升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质效-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数字化管理平台;地下人防“旧”设施变身城市停车“新”空间-青岛市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、禹城路连接通道停车场项目;空间共享 城校联通 建造“立体”市政设施-青岛市珠江路、奋进路(穿越校区)连通工程。

  走进里院坐地铁 感受岛城“老”风貌—青岛市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结合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更新项目

  青岛市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项目,位于大鲍岛文化街区,含7个典型青岛里院建筑院落,总建筑面积约6800平方米,总投资约3.5亿元。项目秉持“能保尽保”的原则,利用原有破损严重、历史风貌受损的建筑,创新性地将地铁站融入历史建筑,既保护了街区传统格局,又满足了现代交通需求,让群众、游客乘着地铁领略青岛历史背景和文化魅力。该项目获选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方案十大经典案例。

  1.对历史建筑进行体检和评级。编制“价值要素评估登记表”以及“价值要素修缮指导手册”。分门别类地对要素构件做详细梳理标记,考证历史建筑保留或复原的价值,明确敲定历史要素的形制和尺寸要求,最大限度降低更新对片区风貌的影响,为设计工作及后续的施工做参考依据。

  2.注重历史建筑的风貌保护。通过深入开展现场调查、损伤检验测试和工艺分析,并结合房屋历史资料等内容研究修缮方案,采用“一栋一策”的保护性修缮方法,最大限度保留和恢复里院内原有文化元素和环境特色。将地铁出入口巧妙隐藏到风貌建筑里,延续了里院的建筑氛围,使里院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。

  3.实现TOD模式赋能的更新价值。中山路地铁站选址中山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与四方路(大鲍岛)文化街区,商业化利用东西两个街块的多处里院,打造出具有商业活力的民宿和文化场所,提升了传统里院的商业经济价值。更新改造后的老街区承载商业功能之外,也匹配了部分住宅和人才公寓,吸引了市民回归老城区。

  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延续城市文脉,着眼未来长远发展的历史性工程,承载着市民的历史记忆和感情寄托。在老城区更新中设置地铁站,能带来大量的人流,带来新鲜的发展活力,但同时要最大限度地考虑风貌、环境协调问题。地铁站出入口、停车楼、公交站等现代交通设施设计应着眼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,加强功能融合,在提供便捷交通服务的同时,充分运用本土传统建筑表现形式,让交通设施本身也成为展示城市文脉的精彩符号。

  打造数字应用智脑 提升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质效—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数字化管理平台

  青岛市通过数据治理、地理测绘、倾斜摄影、激光扫描、物联网、BIM建模、CIM平台等关键技术,构建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数字化管理平台。完成12平方公里地理场景实景三维建模,获取了100处关键位置的全景影像,对29处重要历史建筑进行了精细化BIM逆向建模,建立了304处历史建筑和近1400处传统风貌建筑的数字档案,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、历史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等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。通过历史城区数字孪生,为文化旅游、科普教育、档案编研、应急安保、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数字平台支撑。

  1.制定数字化技术标准。针对历史城区档案资料不全、标准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,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数字化技术标准,包括技术准备、基础信息采集与处理、测绘信息采集与处理、测绘图编绘与报告编撰、历史建筑实时监测预警、数据库建设与更新、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、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、成果整理与提交等内容,涵盖了历史建筑数字化工作的全部技术流程,为历史城区数字化提供了“标准支撑”。

  2.构建数字化空间底板。针对历史城区数字化水平较低、保护利用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。在全面搜集整理档案资料的基础上,综合采用各项数字化技术,结合动态同步更新机制,建立起能够完整、精细、准确、真实反映历史城区的数字空间底板,包括二维矢量、影像、全景、三维BIM、倾斜实景、点云等不同维度形式,为实现历史建筑、历史城区从“物理空间”到“数字空间”的精准映射提供了“数据支撑”。

  3.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。针对历史城区数字化支撑手段缺乏、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。通过“数字赋能”实现了信息入库、存储管理、维护更新、查询检索、统计分析、图表展示等功能,贯通了规划设计、施工建设、修缮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,打通了日常管理、业务办理、终端应用、社会参与、对外宣传等全链条环节,体现了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新理念,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与活化利用提供了“应用支撑”。

  历史城区作为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寄托着人民的文化乡愁和历史记忆,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。青岛历史城区更新保护数字化管理平台以指引历史资源保护、利用、传承为导向,提供政策标准、修缮保护、项目管理、日常运维等全链条的数字化智库支撑。平台在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基础上,应着重实现历史城区的精细化管理和活化利用,以数字赋能推动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。

  地下人防“旧”设施变身城市停车“新”空间—青岛市中山商城人防停车场、禹城路连接通道停车场项目

  青岛市中山商城区域地处老建筑众多的中心城区,穿越多条市中心干道,人流、车流密集,停车难问题极为突出。中山商城始建于1993年,由早期人防工程改建而成,曾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地下商业街区之一。项目实施前,商城处于停业状态,内部分人防干道处于闲置状态。该项目立足优化交通组织,破解停车难等问题,对商城商铺进行拆除,利用内部主通道设置人防停车场,打通中山商城和禹城路人防停车场连接通道,并增设保定路、安徽路车辆出入口。项目新增341个停车位,向市民游客开放使用,缓解了西部老城区停车及交通压力。

  1.充分挖掘地下空间,实现土地集约化使用。市委、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,按照打造“百年工程”的规划设计思路,系统研究谋划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交通和地下停车场建设。市自规、住建、人防部门联手深化中山路及周边区域地下停车场建设工作方案。多次优化设计,克服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土地紧张条件限制,向下向深发展,逐步实现地下空间相互连通。同时,改建的停车场依然满足战时作为人防疏散通道、整体的结构为人防甲类6级的设防要求。

  2.坚持设计创新,指导人防工程高效利用。项目从消防设计新理念、施工新工艺、地表既有建筑保护等多方面展开研究。将人防口部与周边改造项目结合,优化防火分区设计,提升整体消防安全水平。通过在防火隔间内附加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,使其具备更好的安全通行保障条件,作为坑(地)道式人防工程直通室外安全处出口使用。

  3.优化施工模式,实现管线迁改精准实现。洞内施工前,运用空间三维数据扫描与BIM设计技术,优化管线布置方案,对各专业构件及其管线进行空间上的碰撞检查,制定相关管线详细保护方案。洞外坡道明挖施工,借助BIM空间模型,严格按照既定管位,精准放线,施工精度控制与图纸完全吻合,实现7种管线的顺利迁改。通过反复验证,减少地面口部施工及管线迁改工程量,节省投资约3000万元。

  统筹利用闲置的早期人防工程资源建设公共停车场,有助于解决老城区周边区域停车难问题,可以有效缓解周边地区的交通压力。我省各地都存在较多人防工程,应在仔细地了解工程使用情况基础上,扬长避短、更新利用,服务城市停车、纳凉、休闲、避险等各类需求。地下空间资源的更新利用存在对周边建筑物、构筑物安全影响问题,通过工程技术创新设计,可大幅度降低施工和运维风险,解除对老旧建筑的施工扰动和损伤风险,满足消防要求,以技术创新带动空间更新。

  空间共享 城校联通 建造“立体”市政设施—青岛市珠江路、奋进路(穿越校区)连通工程

  珠江路、奋进路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中心片区内,是西海岸新区“串联两区、辐射两城”的重要交通纽带。未改造前,两条道路被高校校园阻断,严重制约了城市骨干交通系统的协同高效运行。项目按照“向地下要空间,向地上要效益”理念,创新提出“校城空间共享”思路,解决了骨干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贯通优化问题,设计建造了“立体式复合用地”市政设施模式,节约土地280亩,在工程建设中实现土地空间的挖潜增效。

  1.创新“地下+地面”用地模式。珠江路主线段采用隧道穿越石油大学校区,奋进路采用半敞开式隧道穿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,避免道路穿越割裂校区。同时,合理处理隧道与周边路网的衔接,实现过境与到发、转向与直行交通的分离,避免不同交通流间的干扰和交织,充分的发挥了地面主干道系统的整体功能。

  2.创新校城融合发展方式。利用珠江路地下隧道工程,地下空间挖潜,在石油大学配建2.2万平方米的车库(共542个停车位);利用奋进路半敞开式隧道工程,地上空间增效,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配建6500平方米的“空中”运动场。同时,建设人行天桥、电梯、无障碍设施等接驳车库及运动场,方便了学校及城区居民使用校内公共设施,保障校城相互连通,推动校城融合发展。

  项目践行“向地下要空间,向地上要效益”理念,创新“地下+地面+地上”集约用地模式。通过合理规划、技术创新,在打通断头路,保证立体交通建设的同时,兼顾学校功能提质升级,促进校城融合。市政更新建设应合理组织交通,走内涵式、集约化的技术路线,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和周边单位、空间等共建共享,提高通达性,让群众享受到便捷、安全的交通服务、生活服务。